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
调研点位
·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成都科创生态岛
调研时间
2024年6月
调研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
记者 钟莉 胡敏 徐莉莎 文露敏 高杲 郝飞 韦维
祖国西南,巴蜀沃野。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在全国创新版图上同样位置特殊。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并赋予四川“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
一年来,“同时”二字成为四川科技界与产业界反复咀嚼的关键词。放置于“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全新使命下,以改革思路疏通双链融合的关键体制机制,成为点燃创新引擎的“点火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6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前往创新要素最活跃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中试研发平台等地,观察四川如何用好“关键一招”,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疏通成果转化“中梗阻”、下好创新生态“先手棋”,点燃创新燎原之“火”。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兵团作战”,全链条全领域开展攻关
6月24日,走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厅,这里有些拥挤——右手边,中心自研的成都大运会颁奖机器人、邮政递送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排成“U”形;一转身,人形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摆满一列,每项旁,都标注着“某全球/全国顶尖团队于某年某月攻克”的字样。
“基本是前后脚,有些我们还更早。”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张睿睿说。6月底,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仅3个月;牵头方睿乐达机器人,2022年才借助大模型开始摸索具备“大脑”的人形机器人……攻坚未来赛道关键核心技术,短短时间,四川何以并跑、甚至有希望领跑?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除了顶尖人才的集聚,还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张睿睿分析,今年来,四川大力推进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3月初,“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正式启动,高校院所、企业等“齐头并进”,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入强大动力。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四川要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
“通过资源集成和有组织科研,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一招’和‘重中之重’。”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目前,针对6大重大科技专项,由两院院士或科技领军人才担任首席专家的专家组已分别组建,正在分领域梳理和论证相关基础和优势,逐个编制专项实施方案。
调研组看到,像这样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已成为四川提升创新效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的“关键词”。
6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刚取得一项关键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实现了一种先进磁场结构,能够提升核聚变装置的控制运行能力。去年底,“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此次成果便是首轮国际联合实验的“果实”。
“中国环流三号”
“当前正处于聚变能源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要敢于‘啃硬骨头’,更要‘牵手’攻坚。”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刘仲华表示。去年底,由中核集团牵头,携手多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在四川成立,系统布局重点技术、典型场景、重大工程项目,将加快推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步伐。
疏通成果转化“中梗阻”,解决“不愿转”“不敢转”,更要转得顺
“你能想象这管油来自天然气开采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吗?”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晃了晃手中的试管。
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
这源自一项从高校走出来的低温高效分离技术,原本用于解决酒糟干化问题。一年时间里,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就为其搭建起大型固定装置、撬装装置,进行效果验证、工艺改进、技术优化,过程中发现技术还可用于处理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中产生的含油污泥,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
“这些成果能走出高校院所,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李恒说。2016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国“第一枪”在西南交通大学打响,改革与创新融合,点燃希望“火花”。今年,四川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是全国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的省份。“不敢转”“不愿转”的情况已明显改变。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有待加强。一年来,四川发力中试平台建设。像文澜智谷这样的省级行业中试研发平台,四川已建起11家,年内还将有更多布局。成都市更是提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并规划了“路线图”,到2025年将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
“多方协同、整体联动、共担共享。”吴群刚表示,四川加强总体布局,构建“1+N”中试研发体系,着力建强用好省级跨高校院所综合性中试研发平台,布局省级行业中试研发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得顺畅。
实验室和生产线的“牵手”,还在项目遴选机制的改革之中。
“经济出题,科技答题。”2023年6月,《四川省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方案》印发,如今已“张榜”两次,吸引各路“英雄好汉”前来。其中,通过广泛征集全省成果转化需求,发布成果转化类项目榜单,成果方与转化方匹配时间得以大大缩短。四川还在继续探索“赛马制”“链主制”,灵活采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真正遴选出有能力、有意愿的团队领衔攻关任务、促进成果转化。
下好创新生态“先手棋”,人才、资本、平台……全过程加速创新
6月27日,调研组来到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这里就像一个“一站式”企业科创服务大超市,目前已导入各类科技服务机构83家,提供创业投资、科技成果对接磋商等近100项具体服务事项。
“连接成果转化的供需双方,提供专业科技服务,助力逆向创新或延链孵化。”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负责人阎妍点出“建岛”深意:通过“登岛”,西部(成都)科学城内的众多创新资源有望打破物理隔阂,“牵手”成功。
成都科创生态岛
兴隆湖畔、成都科创生态岛周边,集聚着四川最顶尖的创新力量。连日来,天府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工作人员李由就走访了多个高能级平台,希望通过“登门入室”,发现和挖掘可转化的科技成果。
“‘岛’上的转化基金群还能推动早期项目和初创企业落地孵化。”阎妍介绍。此前,总规模20亿元的成都天使母基金、100亿元的成都科创生态岛科技创新产业基金已注册落地。
“岛”上,集“树”成“林”,整合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岛”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以期“叶茂根深”。
“开发、算法、产品,今年各种人力投入都翻了番,但仍然‘求贤若渴’。”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段江向调研组坦言。目前,他们的爆款AIGC产品在全球有将近7亿的用户规模,但仍感受到非一般的竞争压力。
人才是最关键的创新要素。四川是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今年来,四川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州)中遴选出22家单位(地区)分类开展改革试点,力争通过2年试点,探索人才评价“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等改革路径。
“统筹推进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用好用活、评价激励等方面工作,持续夯实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科技人才支撑。”吴群刚补充,今年,四川启动实施四川海外引才“海聚计划”,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衔科学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顶青”专项等,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科技人才教育相互赋能、高效融合。
同时,四川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如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机制,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优化科技项目自主管理机制,探索“负面清单”和科研承诺制,建立健全容错免责、风险分担机制等,改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
调研接近尾声,调研组无意中得知,8月前,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整体搬迁至成都科创生态岛上,有了更大发展空间,进行测试、加工,张睿睿相信,年底就能形成人形机器人整机。
四川科技创新领域,联系千丝万缕,让创新高地上的“烽火”,烧得更红、更亮。
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
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全部实体化运行,首批30家省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整
加快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高水平运行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共获批国家科技项目2386项、中央财政资金55.2亿元
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全面启动人工智能等6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集聚优势单位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动力电池等7个创新联合体
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深入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2023年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示范项目98个
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951.6亿元、增长18.3%
构建“1+N”中试研发体系,组建智能硬件、无人机等11家省级中试平台,全省各类中试研发平台达到160家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万家、增长16.1%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万家、增长12.4%
瞪羚企业达264家、增长23.4%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首次提升至60.3%
布局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基地10家, “天府科创贷”累计放贷超120亿元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2023年在川两院院士总数增至67人
组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萃青工程”
启动领衔科学家、“顶青”人才专项
优化实施四川海外智力集聚计划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评价改革
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等机制